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追随先烈足迹,感受巴中最亮眼的红色。4月27日,中共四川省巴中中学高中三部支部委员会组织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20余人,赴通江开展“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主题党日活动。
铁血丹心广场
铁血丹心广场,占地10000平方米,气势磅礴。矗立在广场中央的主题雕塑——铁血丹心,背向红军烈士陵园千秋大道最前端,长19米,宽3.2米,高7.8米,基座高1.2米,由19名石雕人物组成,气势宏伟。这组数据正好与1932年12月18日红军入川的年月数相吻合,高正好代表陵园集墓中埋葬的7800余名红军烈士。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苏区群众送子参军、支援前线、红军将士和医护人员战地救护、英勇杀敌的场景。
千秋大道
千秋大道是陵园贯穿迎宾广场、陵园集墓区、无名烈士纪念园的中轴线的一部分,寓意红军打下的江山千秋永固。全长425米,共9个纪念平台, 341步青石板梯步,与红四方面军总医院1934年1月迁入王坪村的时间契合。梯步最宽处35米,最窄处12米,寓意红军1935年12月撤离川陕苏区北上,当年12月入川相对应。
▲行走在千秋大道上
陵园牌坊
红军烈士陵园牌坊由汉白玉雕琢而成,整座牌坊高12.5米,宽25米,重达800余吨,6柱5门设计,上面刻有“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大字,笔力遒劲,结构严谨,整个牌坊雕刻精细,气势雄伟壮观。
▲在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牌坊前合影
英勇烈士墓碑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全体人员到达川英勇烈士墓碑前。松柏挺拔,庄严肃穆,大家神情庄重,整齐列队,聆听讲解,重温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那段峥嵘岁月;在英勇纪念碑前肃立,默哀三鞠躬并送上花篮,面向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
红军烈士集墓
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迁驻通江县王坪村后,因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缺医少药,成千上万的红军伤病员因伤势过重医治无效而光荣牺牲。最初将烈士一人一墓就地安葬,随着反“六路围攻”战事愈加激烈,转送总医院的红军伤亡人数也逐渐增多。初期,总医院对牺牲的烈士还能一人一棺一墓,到后期,则只能满足二至三人一匣(木匣子),甚至数十人集中掩埋。后来由于战事紧张牺牲的烈士愈来愈多,红军只好采取软埋,一穴多人,甚至只能挖大坑集中埋葬。解放初期,当地群众又将1935年春地主还乡团掘墓毁棺的红军遗骸收殓于此,便形成共安埋红军烈士及烈士遗骸7823人(具)的红军烈士集墓。
在红军烈士集墓前,鞠躬默哀,逐一敬献菊花,寄托对革命先辈、人民英雄的思念崇敬之情。
▲红军烈士集墓
无名烈士纪念园
红四方面军在川陕革命根据地战斗的两年多时间里,历经的大小战斗数百次,牺牲的红军将士遍布川陕苏区的山山岭岭,通江就有53处散葬烈士墓。为了能够集中缅怀为革命而献身的红军英烈,经民政部批准,2012年2月,通江县将散葬于全县23个乡镇50处17225名红军烈士的遗骸集中迁葬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新建的无名烈士纪念园中。整个无名烈士纪念园占地150亩,呈弧扇形分布,整个纪念园庄严震撼。
▲无名烈士纪念园
英烈纪念墙
英烈纪念墙,位于无名烈士纪念园顶端,总长102米、高5.9米,墙上刻录了有名字记录的7800多名在通江战斗期间牺牲的红军烈士的姓名。这些烈士们来自全国12个省(市)、49个县,军职9人、师职42人、团职152人。
▲“川陕忠魂”巨型雕塑 ▲在建中的川陕苏区纪念馆
“赤化全川”石刻标语
镌刻在烈士陵园东北3公里处景家塬左侧高 25.9米的红云崖上,为全国最著名的红军石刻标语。1934年4月,时任川陕省委宣传部部长刘瑞龙实地考察后,决定在红云崖上刻下“赤化全川”四个字。单字高5.9米,宽4.9米;笔划深0.35米,宽0.9米,大的笔划里能躺一个成人;字距7.1米,整个字幅面积为300平方米,离地高15米。字迹工整,笔力遒劲,10多里之外仍清晰可见。200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精品景点之一。现已载入《中国名胜词典》。
通过现场参观,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理想信念进一步坚定,工作激情进一步增强。大家纷纷表示:红色是巴中的底色。此次主题党日活动,是一次“感悟先辈伟业、重温初心使命”的红色之旅。在今后的工作中,将铭记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矢志不渝践行入党誓言,进一步践行“四力”要求,扛牢责任担当,为教育事业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