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介绍
  • 党建之声
  • 校园快讯
  • 学校工作
  • 校友之窗
  • 教工之窗
  • 学生天地
  • 招考资讯
  • 创文专栏
  •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工之窗 >> 学术交流
    树立“五性”研究观,提升备考硬实力
    信息来源:高中二部  ‖  发稿作者:眀戈利   ‖  发布时间:2014年9月11日  ‖  查看2353次  ‖  
            毋庸讳言,高三传统复习备考存在三大流弊:复习策略和内容基本由教师主宰和定夺,学生的主体角色被压制,复习期待被漠视甚至无视,学生只能被“牵入”或者被“赶入”到复习的进程之中,复习的主体性严重匮乏;教师忙于找题、讲题,学生疲于练题、背题,机械演练有余,理性反思不足,单调重复的“海量”练习挤压侵占了思考和研究的宝贵时空;复习内容面面俱到,广种薄收,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备考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欲诊治“主体性”、“研究性”、“针对性”不足的痼疾,笔者以为树立“五性”研究意识,历练“五性”研究能力势在必行。

    一、内外兼顾,凸显研究目标的明晰性

        语文高考涉及范围宽广,关联内容众多,既有对知识与能力等智力因素的考查,也有对答题技巧和应试心理等非智力因素的检验;既有对基础知识、名句记诵、文言翻译、诗歌鉴赏、语言运用等专项能力的考查,也有对阅读和写作等语文综合素养和水平的测试。面对如此宽泛的考向和考点,高三语文究竟应该如何进行研究性复习呢?笔者以为“六大研究”应当成为备考的主要方向。研究课标:课程标准既是日常教学的行动指南,也是高考命题的圭臬准则,如课程标准要求重视经典阅读,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等课标精神在高考试题中均有所体现。研究《考试说明》:充分细致地研读《考试说明》,能区分辨识出必考点、常考点、重难点等考点分布,预测高考走向和命题趋势,让考生明白考什么。研究教材:教材在语文复习中的地位和价值常被忽视,其实乃一大误区。研究教材主要应关注教材与高考的契合点、关联点,或者说高考知识内容与能力素养如何在教材中体现。以被誉为“高考试验田”的“语言运用”为例,四川卷中的“句式仿用”、“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考点有时结合“名著导读”和“人物传记”进行考查,复习备考时,人物的生平事迹、生活经历、情感价值取向要作为复习的重点。文言文复习时则应梳理出必修一到必修五教材中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以及《先秦诸子选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选修教材中的文言知识。作文备考则应全方位、多角度挖掘教材,对作家生平和创作、作品中人物和事件予以全新解读和阐释,或以“理想志向”、“恒心毅力”、“仁义英勇”等为主题对教材素材归类整合,以此积淀丰厚的写作素材。在教材研究中,目光不能仅专注于必修教材,选修教材也应当给予必要的重视;研究必修教材时,目光不能仅钟情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导读”也应高度重视,如2014年四川卷19题“介绍汉字演变特点”的图文转换题考查了选修教材《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知识点,20题“结合《论语》或《三国演义》,运用排比修辞手法,续写‘和’的内涵”则与必修四“名著导读”之“附录”《中华文化精神》息息相关。研究高考真题:主要关注试卷结构,考点呈现,考法变化,分值多少,难度大小等。真题研究应当把握“纵横交错”的原则,“纵”即梳理归纳同一题型不同年份(至少最近五年)的考查情况,以此推测该考点来年的考向。如研究四川卷对词语的考查,不难发现近五年来虚词和成语的考查从未中断,而实词则已连续两年未“现身”,因此实词的辨析和备考不容忽视;“横”即把本省试题和全国及其他省市试题予以比较,了解试卷结构的差异性,同一题型考法的异同点,试题的创新点,为备考提供参考和启示。如纵览2014年高考作文,在材料作文“一统江山”的背景下,大都不约而同把命题目标指向了对考生理性思辨的考查,因此,如何培养勤思的习惯,善思的品质(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创新思维等)是师生作文备考时应当关注的话题。研究高考真题旨在让师生明确具体怎么考,增强备考的目的性,不做无谓的重复劳动,节约时间成本。研究试题答案和评分细则:研究答案,要从答案的构成出发,把握答案的要点,要学会由分值大小推断答案要点的多寡,由答案要点的逻辑组合来领会从总到分、由形式到内容等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对于同一题型的答案,要总结归纳,找出规律,牢记答题的基本范式。特别要关注评分细则中对于给分的详细说明,要注意一个完整的答案包括哪些基本要素(内容、情感、语言、结构、手法等),哪些是核心要点,怎么赋分,都要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探寻答题技巧,感悟答题规范,避免漫无边际、随心所欲的答题行为。研究试题答案和评分细则对复习备考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如解读文言翻译点对点的评分细则,可知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重要性及其价值所在;解读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可知“切合题意”、“中心明确”、“文体鲜明”、“语言流畅”是“基础等级”的四大支柱,是阅卷者评判一篇作文是否“入格”和“规范”的重要标准,也是作文备考应当着力夯实的四大基本功。研究自我:教师既要静心反思自己平时在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遗漏点、薄弱点甚至盲点,也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学习软肋和复习诉求,以便科学合理地制定复习计划,灵活取舍复习内容,精心采用复习策略。学生也应勇于直面自我,找出自身短板,制订切实可行、循序渐进的复习规划。实践证明,师生双线推进、彼此融合的复习策略是比较理想的复习方法。

    二、师生联动,激发研究意识的自主性

        传统备考教师要么唯复习资料至上,要么唯高考专家是听,全盘吸收,纳而不研;即使一些教师以研究的视野指导复习,也多为自我表演,独自陶醉,未真正激发学生的研究意识,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往往形成教师开发“专利产品”、学生尽享研究成果的二元对立格局。教师教而不研的后果是方向迷乱、胸无主次,学生学而不研的影响则为机械训练、亦步亦趋。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研究意识,彰显研究的主体地位呢?首先应转变观念,深化认识。孙中山先生说,革命须先革心,亦即所谓“心理改造”。只有认识到研究性复习是由全盘吸纳到自主建构认知心理的转变,由被动灌输到主动探究学习方式的升级,由迷茫低效到轻松高效学习效果的跃进,才会真正乐于研究,勤于研究,学研结合,贯穿始终。其次,教师引领,传经悟法。教师在整个语文复习中担任策划者、组织者、指导者的导演角色,如果教师在复习进程中时时以研究者的姿态和思维来制定方案和计划,并在复习中具体实施研究,则教师潜移默化的行动研究对学生是最好的熏陶和启勃。

    第三,创造机会,磨砺信心。仅有教师的单极研究还不够,还应创造机会,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研究性复习,以此历练研究水平,创生研究成果,树立研究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研究的内驱力和积极性。如在备考文言虚词时,我把2006年四川单独命题以来所考虚词全部罗列出来,让全班学生共同研究虚词的考查动态。学生首先以所考虚词为基点,统计了历年考查频度:以,7次;乃,5次;其,5次;而,4次;为,3次;且,2次;之,2次;于,1次;因,1次;者,1次;何,1次。然后从考查频次、选词特点、备考重心等方面作出了如下总结:18个虚词迄今已考11个,占应考总量的61%;“以、乃、其、而”为一级高频词语,多年反复出现,必须准确、熟练掌握其所有用法;重要虚词可以连考,“上年考过,下年别过”之说不足为训,如“以”连考5年,“乃”连考4年,“其”连考4年;每年所考虚词一般为2-3个常见常用的主要虚词,外加1-2个比较生僻的二级甚至三级虚词,以熟带生、混合考查;2015年备考应继续关注“以”、“乃”、“其”、“而”重点词语,并留意还未“露脸”的其他7个“非主流”词语。

        三、不拘一格,体验研究方式的开放性

    研究方式的开放性表现为研究主体的多元性。既可以教师和学生独立研究,也可师生合作研究;即可以学生个人名义研究,也可以小组团队为支撑捆绑研究。对于阅读、写作等“大块头”,不妨举全班之力,分而“食之”。如对阅读而言,可以将散文阅读、小说阅读、实用文阅读的备考任务交由不同的学习小组,再由小组成员分担相应的专题研究任务。作文则可以从审题立意、标题亮目、材料使用、开篇结题等专项能力方面从事团队化研究。

    研究方式的开放性体现为研究时空的灵活性。从时间来讲,既可在课前研究,也可在课后研习。如课前老师用心筹划讲解内容,精选模拟练习,课后学生巩固消化讲授要点,整理易错习题。从空间来看,既可在课外操练,也可在课堂演习。如在评讲字音、字形等客观选择性试题时,可由学生逐一回答,然后将题号和学生答案对应板书于黑板,正确答案旁划勾,错选答案旁用括号标注正确选项,评讲结束时师生一起计算该套练习的全班正确率,学生计算自己做题的正确率,透视百分比的高低,教师能大致了解全班学生对该考点的整体掌握情况,学生则能观照自己复习效果的高下。

    研究方式的开放性还表现为研究方法的多样性。教师可用访谈、观察等质性(柔性手段)评价方式来感知学生在复习中的兴趣、态度、习惯、信心等隐性层面的问题,也可通过问卷、作业、测试、背诵等定量(刚性手段)方法来倾听学生的复习意愿,把握其知识能力的习得情况。如在复习名句名篇时,可以通过上台默写或者接龙背诵的方式来检测学生的识记程度。学生则可以从做题的快慢、正确率高低、知识能否系统归类、能否快速回忆等维度来评价自己的学习状态。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从技术层面保证了研究问题的真实性和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总之,高三语文研究性复习的舞台是宽广无限的,手法是多姿多彩的。它既无严格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无规范的方法和手段的约束,只要能洞察学生学情,把握高考方向,提升复习效益,一切研究就是有用、有效的研究。

    四、聚焦问题,突出研究内容的针对性

    高考语文复习范围宽泛,内容博杂,既涉及基础知识(字音、字形等)、阅读理解(古诗文、现代文)、语言运用、作文四大板块16个考点的知识与能力,也关涉方法、技巧、心理、策略等隐性素养。只有自我审视,勇于解剖,发现问题,对症下药,才会增强备考的针对性,提升复习的实效性。经过问卷调查得知,学生在以下方面普遍感觉力不从心:词语和病句辨析,文言翻译和诗歌鉴赏,句式仿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文章如何出新出彩。只有抓住以上薄弱环节,全力攻克,重点突破,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实力,增强全班语文的“综合国力”。如何攻克与突破呢?把问题转化为专题,把主问题分解为小课题,各个击破,渐次推进。如要提升文言翻译的能力,不妨从文言词句的积累,文化常识的储备,翻译方法的习得,翻译常见误区等小专题切入研究;要提高诗词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可以从古诗常用意象及内涵,如何读懂一首诗歌,常用表达技巧及名次术语,作家风格与创作特点等角度进行探究;作文创新则可以从巧变体式、结构新奇,人无我有、材料新鲜,不落窠臼、立意新颖三个层次逐一训练与升格。

    对于复习方法、答题技巧、应试心理等非知识、能力性内容,考生也应诊断把脉,找准问题,作好应对准备。尤其是关于规范作答和技巧经验方面的总结应由感性经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如阅读一般应分点分层回答,探究题应具有总分结合、观点和材料统一的答题思路,诗歌鉴赏一切问题最后都应回归于情感把握,作文应养成用事例说话、不空洞说教,围绕主题、不偏不倚,开篇结尾、时时扣题的写作习惯。尤其是对于高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考生们在获取知识、锻造能力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备考心理、复习策略、考试技巧等软实力的研究,因为良好心态和科学策略是能否快速进入复习状态、提高复习效率,能否气定神闲、发挥正常水平的重要前提。

    五、创新手段,强化研究效果的反馈性

    控制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吸收信息(知识和方法)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回答问题、作业、测试等)与评价(评分与评语)知道正确与否的整个过程。反馈信息是构成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性因素。而且,反馈要及时并随时进行,反馈越及时,学习效果就越好;而能随时反馈,信息流通频率就越高,对知识矫正、能力提高作用就越大。积极主动反馈有助于学生对自己在研究性复习中的学习效果进行准确评价和深度自省,有助于教师对研究目标的达成情况清晰地掌控。因此,研究成果的检测和鉴定,对整个语文研究性复习而言,意义非凡,不可小视。从主体和范畴来看,既有学生的自我内部反馈,也有师生之间的外部反馈,或者学生之间、团队之间的相互反馈。从方式和手段而言,既有练习、考试等规范性反馈,也包含交谈、问答、观察等非规范性反馈。

    对于语文研究性复习而言,如何具体实施反馈策略呢?1.汇编研究成果,及时内化温习。如在复习字音、字形、词语、病句、文言实词、虚词考点时,可以整理出练习题中自己还未掌握、模糊不清的知识点,或者混淆难记、生僻不熟的知识点,或者老师反复强调、易考易错的知识点,然后归类抄录在笔记本上,再慢慢消化识记,并每隔一段时间重温回顾,检验是否记牢记熟了。编写属于自己的“复习资料”,既是对研究性复习成果的提炼和归纳,也是缩小范围、删减内容,节时省力、高效备考的有益之举。及时翻阅、回忆研究成果,体现了自我反馈的便捷性。2.利用课前5分钟,全班学生总动员。跟随研究性复习的进程,每堂课前5分钟教师精心准备几个小检测或小问题,以了解学生对一些重要知识点或考点的掌握情况。如可让学生上台给容易误读的汉字注音,听写易错词语,然后请台下同学批改打分,并评选出得分最高的擂主。或者让学生口答成语误用的几种情况,病句主要类型,小阅读选项设置的常见陷阱等核心主干知识。以上课堂检查,如果反馈不理想,检测不过关,受检者则应接受“双规”处理,即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必须重新检查。课堂反馈的主动权也可适时下放,由学生组织检测,命题评判。课前小测试强化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紧迫感,涵养了自觉积累、识记的良好习惯,丰富了反馈的形式,拓展了反馈的空间,激发了考生主动复习的兴趣和热情。3.相互出题比高低,研究成果题中现。相互出题既能改变复习中一味做题、不能命题的倦怠心理和卑躬姿态,又能把复习中的研究性成果巧妙移植入试题之中。如在教材复习中,以小组为团队,根据不同单元特点,学生自主命制字音、字形、词语、病句、翻译、断句、名句填空、诗歌鉴赏、语言运用等题型,其中字音、字形、名句素材应当来源教材,原创设计,考查方式也应与高考接轨,并鼓励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大胆嵌进对来年高考的预测和推想。或者学生以自己或他人的错题本和汇编的复习资料为蓝本,筛选内容,命制试题。试卷评讲后,师生共同从书写水平、题型布局、亮点显现、问题不足等方面对试题予以点评,不断提高学生出题反馈的能力。团队协作命题,个体练习反馈,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性复习的意识和行为,是对研究成果的真实运用,对研究效果的切实检验。

    “五性”研究性复习颠覆了长久以来教师在复习中的王权意识和霸主地位,把教师从无序的工作状态和繁重的工作压力中解放出来,使复习指导更加科学有序;扭转了学生以练为主、缺乏反思,盲目跟从、主动不足的接受依赖型学习局面,最大限度激活了学生的主体精神和研究意识,催生出无限能量,提升了复习效率;复习中的质疑反思、专题研究、小组合作,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品质。研究性复习不但是师生教与学方式的变革,更是师生平等对话、和谐民主教育思想的生长,是对未来主动探求、不断超越人生态度的奠基。

                  
    上一篇: 高中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基本原则
    下一篇: 苏芹—2013--2016年巴中中学教书育人模范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四川省巴中中学 主办单位:四川省巴中中学 中文域名:四川省巴中中学.公益 地址:巴中市巴州区八角楼街2号 电话:0827-5222086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色彩浏览 蜀ICP备16017479号-1

    后台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