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学校介绍
  • 党建之声
  • 校园快讯
  • 学校工作
  • 校友之窗
  • 教工之窗
  • 学生天地
  • 招考资讯
  • 视频点播
  • 家校互动
  •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工之窗 >> 学术交流
    以时事素材“微写作”为载体,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策略研究
    信息来源:高中二部  ‖  发稿作者:眀戈利   ‖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3日  ‖  查看2768次  ‖  

        一、“微写作”诞生背景

    1.历史久远,积淀丰厚

      “ 微写作”并非新时代的产物,其写作传统古已有之。我们所熟悉的唐诗、宋词、元曲,其实都是微写作的文本,古代笔记、寓言、笑话,以及古典文论中大量的诗论、词论、曲论,甚至群众喜闻乐见的楹联、格言、谜语,都有微写作的影子,如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洪应明的《菜根谭》、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等,都是微写作的典范之作。有关专家认为,尽管中国古代的微写作体裁不同,但短小精悍、语言精粹、思想内涵深刻却是这些作品的共同之处。这些古代微作品,或叙事,或描写,或议论,或抒情,表现出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展示出亦庄亦谐的情趣智慧。篇幅短小,结构严整,表达通畅,语言精练,观点明晰,思想深刻,文体鲜明,各体兼备,这正是中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写作素养和能力,也是我们应该从古人“微写作”、”微文章”中汲取的有益养分。

    2.现实需求,时代呼唤

      “微写作”走进中学语文教学和考试,也并非当下。早在20世纪90年代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就出现过此类命题考查形式。如1990年“对玫瑰园小姑娘作肖像描写”,1991年“对圆的想象”,1992年对“运动鞋”、“红雨衣”或“伞下的一对”清理垃圾的设想,对材料中人物思想行为的分析议论,都是“微写作”进入高考试验田的有益尝试。近年来高考对“微写作”的考查主要通过“阅读探究”、“名著阅读”、“语言运用”这些板块,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大胆创新的题型来检阅学生积累是否丰厚,理解是否深刻,观点是否明确,表达是否简明、连贯、得体、准确、生动。聚焦公众目光,提升“微写作”价值,当属北京2014年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引入了微写作试题,以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指导学生运用

    ‘微写作’等形式反映、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无独有偶,台湾国文也很重视“微写作”的考查。如2013年台湾地区高考国文考题中,也出现类似微写作的试题,要求写一段150字以内的“个人的想法”,评论林语堂《读书的艺术》节选文字的观点。由此观之,在“微写作”大行其道的今天,如果教师不重视“微写作”的指导和训练,学生不掌握“微写作”的技巧和能力,写作教学将会误入歧途,应试能力将会捉襟见肘。

    从媒体传播学的角度看,“微写作”发端于微博,是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一种特有的文学样式。发端于微博的微写作,正成为受人关注的独特文化现象,文学名家、名博博主、网络写手、草根民众都在借助这种信息平台书写心灵,表达情感,传递思想,有人甚至预言,微文学正在成长为一种全民文学样式。从存在空间视之,“微写作”范围已经从单一的微博写作扩展到整个互联网+领域,如手机QQ,微信交际,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在线旅游,在线影视,在线房产等;从文体变化来看,“微写作”已由当初简单的“微叙事”、“微评论”发展到“微小说”、“微诗歌”、“微剧本”、“微故事”、“微笑话”。在“微写作”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在“微写作”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时代,在校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微写作”能力,将来才能适应互联网环境下信息互通互动对公众生存方式的特殊需求,才能便捷的交流和表达,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只有涵养文明和谐、理性法治、友善责任等公民核心素养和基本写作品质,“微写作”才能酣畅淋漓地表达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因此,互联网时代下的“微写作”、“微思考”、“微表达”应当成为作文教学的全新课题,应当成为学生必备的新型写作能力。

    3.传统写作,低效抑性

        传统作文教学,主要表现为两大痼疾,一是教师批阅周期长,反馈不及时;二是学生为应试而写的功利化倾向严重,难以个性表达、自由表达。“微写作”因其主题集中,目标清晰,要求明确,可以纾解学生谈文色变的畏惧心理,能够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写作兴趣和热情;“微作文”因其篇幅短小,文字简练,微言大义,便于师生快速批阅,及时高效反馈,缩短作文评价周期,增强作文教学实效性。更为有益的是,时事素材“微写作”为学生引入了灵动的活水,打开了宽广的视野,提供了丰富的写作题材,把学生从为任务为写、为应试而作的被动写作状态中拯救出来,把学生从粘贴复制、机械模仿的僵化训练和套版反应中解放出来,把学生从言语空泛、虚情假意的精神世界中唤醒回来,使学生养成“交际写作”、“情境写作”的写作意识和习惯,最终达成“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的课程目标。“作文要以感动和唤醒心灵为最高追求”,时事“微写作”不失为让作文教学回归心灵和自由,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和社会的有益探索。

    4.情感教育,积重难返

    语文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背离学科特点,空洞说教过甚。 部分语文教师忽视学科特质和规律,过于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把语文课上成了高大上的思想政治课,使语文教学走向了“泛语文”、“非语文”、甚至“反语文”的畸形轨道。语文教学如果脱离语言文字的品味,缺少语文读写活动的依托,而进行生硬空洞的道德说教和思想灌输,不但语文学科的本体地位荡然无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亦将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漪认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

         二是漠视本体素养,偏重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是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部分教师却剑走偏锋,执其一端,只见”育人功能”,不闻“语文素养”。教学中淡化语文学科本位,强化人文精神培育,忽视对学生语文兴趣爱好的引导,忽视对阅读写作情感的熏陶,忽视语文与生活、语文与人格、语文与人生内隐价值关系的存在,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头重脚轻的“去语文”现象。

         三是单向灌输有余,学生体验不足。在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教师教法单一,方式机械,主观传授有余,悄然渗透不足,口号堆砌有余,参与体验匮乏,不能使学生真正领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质内涵,难以引起学生的积极反响和内心共鸣,更不能自觉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付诸于为学和做人的实践。“体验”学习的倡导者库伯主张“从体验中学习促使了人类发展”,张华教授也认为“体验立足于精神世界,立足于人、自然、社会整体有机统一的存在界,是意义的建构、存在的澄明、价值的生成,指向于对世界的理解和超越”。新课程背景下,无论是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还是活动与实践都应关注学生主体意识的张扬,体验行为的养成。因为“体验式”教学尊重生命的独特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理解生命的生成性,关照生命的整体性。 

    时事素材“微写作”能让学生在观照世间百态中体察人生和社会,自由表达,独抒性灵,在生活体验、写作体验、快乐体验中激发读写的兴趣,培养对语文学科的热爱之情,树立辨真假、识美丑的审美情操。

    二、“微写作”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训练

    1.定时训练:每周精选一则时事素材,确立一个话题,用一课时在课堂集中写作,使“微写作”的写作时间得到充分保障。

    2.时事链接:时事素材是引出写作话题,激发写作兴趣,保证写作质量的前提。用于“微写作”的时事材料一般应具有如下特点:①新鲜:素材应是最近两三天或一周新近发生的社会热点事件或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事件越新鲜越能激活学生的表达欲望和写作诉求,事件陈旧或过时则容易使写作冲动锐减甚至消失。②适度:首先,对事件折射出的意义和内涵的解读应接近学生的思维水平和认识程度。选择的时事素材不能太大或者太小,太大则超越学生的眼界和认识水平,写作大而无当,难以下笔;太小则流于琐碎平庸,缺乏思考的空间和探讨的价值。其次,事件蕴含的情感态度和道德价值应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励志、成长等精神层面密切关联,与学生的人格成长与精神发育紧密契合,如此才能达到在“微写作”中关注自然和社会,考量道德和品质,思考自我和人生的情感教育目标。③开放:素材选用应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代表性,应关注政治、经济、教育、历史、文化、国内、国外等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典型事件,对已写过的相同题材素材则可以放入作文素材库加以存储和使用,而无需重复写作。包容性原则旨在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勤于积累,勤于思考的良好语文态度和品质。④思辨:用于写作的素材应具有一定的理性思辨色彩,可以横看侧岭侧成峰,可以辩证思考两面看,让学生在畅所欲言中历练思维的深度,在各抒己见中碰擦情感的火花,在明辨是非中提升道德的境界。如果对错分明,媸姸尽现,则没有思考的意义,写作的必要,非黑即白的材料既不能磨砺学生的思辨能力,也不能淬炼学生的人文素养。时事素材和写作话题可由教师选定,也可由写作小组或学生个体提供。材料确定后还需要增删编辑,使事件表述更清楚完整,写作方向更清晰明确,最后以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手段展示材料,引出话题。

    3.明确要求:①自拟标题,文体鲜明:“微作文”虽短小,但也应培养学生拟题的意识,以此训练作文的拟题能力。“微写作”体裁开放,形式多样,可议论说理,可叙述抒情,不管选择何种体式,都应突出文体特征,以此培养学生“入格”的写作习惯和能力。不过从时事素材的材料性质和高考作文指向而言,带有评论特质的议论文还是“微写作”的首选文体。②观点明确,说理充分:具有议论文特点的“微思考”、“微评论”和一般议论文写法相似,对焦点问题,社会现象应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认识和价值判断,而不可观点不明,思想含混。可以运用发散思维、分层解析、事例支撑、正反结合等手法使说理更加充分。③思路清晰,章法有序:“微写作”文短,但思路不乱;“微作文”体小,但“四肢”健全。思路不清,逻辑混乱,章法无序,结构残缺,是“微写作”之大忌。如“微议论”可运用“提出观点(总)——分析论述(分)——点题总结(总)”的思路结构来布局行文。④语言简明,表达沉静:“微写作”因篇幅所限,用语应当精简明了,干净利落,而不可拖泥带水,过度修饰;时事“微作文”因带有时评性质,易观点偏颇,言辞偏激,客观公允、理性严谨地表达尤为重要和可贵。⑤鼓励创新,张扬个性:与“大写作”、“大作文”一样,“微写作”从不拒绝创新和出彩,写作者完全可以在标题创拟、观点碰撞、论据选用、体裁手法方面大放异彩,彰显个性。⑥限时写作,快速成文:一般要求20分钟能写出200字左右的文字量,以此训练和培养学生快速审题立意、快速构思谋篇、快速选材表达的作文习惯和应试能力。

    4.自改互批:先由学生通读全文,自我修改,找出标题、字词等局部问题;再在前后排或小组之间交换批阅,主要着眼于观点是否鲜明,语言是否通畅,结构是否完整等篇章要求;批改后签名,然后推荐出手中或小组内的优秀佳作。自我修改是一种写作品质,交互批阅是一种快乐分享。

    5.讲评反馈:①表扬优秀改手。宣读推荐的佳作及作者名单,引导学生养成尊重他人写作成果、认真批阅的批改习惯,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感受写作的快乐和成功;②品评推荐佳作。可师读生评,可生读师评,可自读自评,点评主要聚焦于观点是否明确,说理是否充分,表达是否流畅,结构是否完整等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乐于展示、乐于分享、乐于交流的写作态度;③赏析媒体评论。网络、报刊等媒体对同一话题的时评视角独到,观点新锐,阅读媒体评论有利于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的思维品质;④教师全面小结。回顾总结本期“微写作”的得与失,亮点与不足,既要着眼于“微写作”本身的知识与技能,也要关注写作态度、写作习惯、写作品质、批阅过程等“非智力因素”的培育。

    6.遴选编辑:为保证作品质量,在学生推荐的佳作中,再由教师遴选出观点新颖、思路清晰、表达流畅、结构严整的好文章。“微作文”可由学生本人(或有电脑的学生代为打印)周末回家打印或由学校打印室集中打印初稿,再由老师字斟句酌修改文稿,按一定的顺序编辑排版,为书稿付梓做好准备。

    7.书写心得:阶段性“微写作”结束后,由每一位学生在“微写作”聊吧(专用笔记本)畅谈写作的心得体会,为下一阶段的“微写作”收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8.跟踪对比: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和班级,从写作兴趣,写作能力(作文竞赛、应试成绩等),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进行纵向和横向对比研究,从学生层面比对、检阅“微写作”效果。

    三、成果效果综述

    1.总体概览:大社会媸妍毕现映照百态人生,微作文善恶尽书张扬澎湃才情。“微写作”自去年10月起笔,至今年5月结束,历时8个多月,加上中途及后期辛勤的修改编辑,可谓呕心沥血,旷日持久。在20余节课的写作中,两个班112名学生总文字量累计达50万字,师生共推荐优秀作品170篇,其中文科60篇,理科110篇,两班共有80多人上榜。时事素材“微写作”极大地调动了大多数同学的写作热情,学生的审题立意、分析说理和快速作文能力不同程度地得到了提升。

    2.思考启示:通过历时近一年的“微写作”,我有如下思考和感悟。①学生“怕作文”、“伪写作”的尴尬低迷现象不应成为作文教学的常态,只要方法得当,精耕细作,打破常规,敢于尝试,中学作文教学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一定会如期而至。中学作文教学并非“不可教”,而是“不会教”。②社会生活是淬炼思想、即兴表达的宽广空间和舞台,只有回归生活,体察社会,在生活中保持常态“微思考”,在思考中进行常态“微写作”,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才会根深叶茂。③“交际写作”、“情境写作”是“微写作”的基本特质,是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和诉求,迸发写作活力和热情,展现写作个性和才情的有效手段和策略。④“微写作”是“快乐写作”、“片段写作”、“快速写作”的有益尝试和积极探索,是培育学生写作兴趣和习惯,检阅写作水平和能力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是全方位、整体性提升学生写作素养的有效策略。⑤语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不能简单停留于课堂内虚空高蹈的说教式层面,只有借助具体的阅读、写作、语文活动、社会综合实践等媒介,依托生动丰富的言语实践,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才会真实真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才会有效高效。“微写作”把“为文”与“为人”有机结合起来,达到了“以作文促做人,为做人而作文”的“文道统一”的理想写作效果。⑥学生写作兴趣和态度,写作习惯和品质,写作水平和能力,情感体验和价值取向等参差不齐,差异较大。以写作水平为例,在20期的“微写作”中,部分写作精英被推荐的佳作达10篇以上,而一些学生仅有一两篇作品上榜,甚至还有不少学生连“提名奖”的机会都未获得。如何实施个性化作文教学,破解少数“问题学生”的写作瓶颈,提振其写作兴趣和能力,如何缩小写作中的“贫富差距”和两极分化,使班级写作水平和能力均衡发展,是作文教学中不容回避的课题。

    3.效果呈现(教育层面;学生感言)

    (1)语文教育层面

        ①构建了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引入时代活水,打开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关注时事,观察、感受、思考社会生活的人文素养和习惯。

    ②激发了学生乐于写作、勤于思考、善于分享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了热爱读写、热爱语文的情感态度。

    ③时事“微写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减少了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写作空间。

    ④培养了学生“微思考”、“微表达”的意识和习惯,提升了议论文写作和快速作文的能力。

    ⑤在理性思辨和个性表达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使学生思想受到洗礼,精神得到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基本品质和能力得到了历练。

    ⑥以时事“微写作”为平台的审美教育,促进了师生知、情、意的全面发展,在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深刻思考和认识的同时,师生受到了真善美的熏陶,培养了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了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2)学生感言节选

      ①文科学生留言

    “抢红包”大战,不仅能为我们的沟通搭建新的桥梁,也让我找到了“低头族”的病源;将心放养在终南山的刘景崇,让我明白了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够得到内心的宁静;而反观于艳茹的“抄袭门”,我看到了学术界的腐败和浮躁。

                                  ——————蒲欢

    其实相对于作文来说,大家更愿意写“微作文”。当然,不仅是因为它要求的字数少,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暂时摆脱应试作文的桎梏,写一些发自内心的东西。

    ——————卢帅

    在我看来,“微作文”对我最大的吸引就是新鲜。每到“微作文”写作时间,我就像一个婴儿好奇地看着这世界一样,用炯炯有神的目光盯着屏幕上出现的文字,这简直是一种享受,是一场文字的盛宴。

                                  ——————周晓青

    对于训练学生练习“微作文”的尝试,我认为是成功的。倘若我大“微作文”能够发扬光大,推广至全校,乃至全市、全省、全国,想必能给我们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祖国培养出一批有独立见解、有真知灼见的新青年。

                                    —————杨嘉伟

    小微写作二十期,影响人生二十年。

                                    —————龚楸舰

    ……………………

    ②理科学生留言

    见微知著,正如“微作文“一样,二十个微小的社会缩影,折射出世间百态,人情冷暖。看似平常的话题,往往能激发出人们心中的正能量,引导人心向善,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杨蓉蓉

    “微写作”是语文课堂的一次伟大革命,它使我们视野开阔,思维更加思辨。我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在这里得到升华。新鲜的事件使语文课堂不再枯燥,我们的写作兴趣格外高涨,学习语文的热情溢满心田,向老师,向“微作文”致敬!

                                   ————— 贾龙玉                             

    若干年后,回顾高三语文课堂,可能最令我们印象深刻的还是二十期“微写作”。笔下倾泻而出的文字,是我们心灵深处的呐喊,是我们对人生和社会的美好期待。读不尽的人生,诉不完的真情,伴随我们走过生命中最紧张、最充实的难忘时光。

                                  ——————杨斯羽

    学生并非只应“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才是我们必备的语文素养。“微写作”让我们在紧张忙碌的学习中得以放松,在写作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不知不觉中积累了不少素材。“微写作”真的让人受益匪浅。

                                   ——————程鑫

    曾经一直固执地认为自己不会写议论文,也不会对它产生什么兴趣,但“微作文”改变了我的想法。头一次体会到了由心而生的议论的快乐,令我感到无比惊奇。

                                  ——————陈明江

    而立回头望弱冠,悲交欢,喜忧半。“微写”年华,铸就梦绚烂。文田摘取千钟粟,同成长,情难忘。

                                  ——————苏泽玉

    ……………………


    附录:“微话题”及“微作文”展示

    1.“微写作”材料及话题(20期)

    (1)学生节前未送礼,教师飚脏骂一节。

    (2)女婿荣获诺贝奖,标语引来吐槽声。

    (3)女友学历非本科,男子悔婚上法庭。

    (4)汶川抗震小英雄,今朝诈骗陷囹圄。

    (5)见义勇为被顶替,表现不好遭除名。

    (6)北大退学读技校,皆因父命违本心。

    (7)吃狗护狗不相让,谁是谁非爆争论。

    (8)教师文革背奸案,学生告白系诬陷。

    (9)游客航班扰秩序,国家介入引争议。

    (10)手术台旁留自拍,医生护士被处罚。

    (11)亲生女儿做裸模,画家父亲遭诟病。

    (12)星云传道大学门, 教授头衔被质疑。

     (13)过年鞭炮禁与放, 各执一词观点殊。

    (14)“红包”大战除夕夜,是非喜忧难评说。

    (15)游客赴日狂扫货,热销马桶系国产。

    (16)北大博士涉抄袭,学位被撤怒申诉。

    (17)自费百万拍雾霾,《穹顶之下》引关注。

    (18)百万年薪不动心,男子布衣隐山间。

    (19)清明祭品花样新,传统时尚难取舍。

    (20)背母上学道德范,变性女儿梦终圆。

    2.“微作文”品鉴

         广东男子放弃百万年薪   一身布衣隐修终南名山 

       “我觉得生活就像永无止境的圆圈,追寻更好的工作、更好的车子……但最终不知要去哪儿。”年届不惑的刘景崇谈起以前的生活如是说。他现在生活的地方,每天可坐在蒲团上鸟瞰群山,环视苍穹,远观飞禽走兽,或坐禅沉思,或练字看书,或舒展腰腿。

    终南山自古是著名隐居修行之地。曾几何时这里重返古朴,当地山民过着简单、朴素的农耕生活,住山隐修者深居浅出于山峦之中。来自广东佛山的刘景崇就是其中之一,他放弃了百万年薪的嘈杂生活,换上一身布衣隐居终南山。  

    你对刘景崇的隐居行为有何看法?


    何妨吟啸且徐行

    李青岚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在一首诗中写道“这佛光闪闪的高原/三步两步便是天堂/却仍有那么多人/因心事过重而走不动”。放弃灯红酒绿的生活,隐居世外桃源的大山,不是心之所向便不会由衷的快乐。刘景崇,我敬佩你的归隐!

    日出而起,日落而息,每天面对雄壮的终南山多多少少都会有些不同的感悟,或关于山川自然,或关于社会人生。不需要为名利再烦恼,也无需再为快节奏的生活东奔西走,这才是你想要的生活,只属于自己的生活!鸟瞰群山,环视苍穹,心怀也会异常宽广吧?坐禅沉思,练字吟诵,心境也会异常超脱吧?每日清斋小菜,乐此不疲,简单的生活与世隔绝,却又悟得人生大道。

    世人苦被名利累,何妨吟啸且徐行。悠然隐居终南山,红尘无扰心自清。


    尚修不上山,心远地自偏

    曹凤林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我现在就要动身走了,去茵尼希福利岛,用泥土和枝条,建造起一座小屋;我要养上一箱蜜蜂,种上九行豆角,在林间听群蜂高唱,独居于幽处……”古今中外,多少洋溢着诗情的人渴望潇洒一生,脱世绝俗,又有多少人或因疲倦或因绝望隐世离尘,寓心山水,然而身处孤独,并非真正羽化,唯有云水禅心,才能心远地自偏。

    刘景崇的行为,不过是世事倦怠,寻一处清闲。他纵然能够抛弃百万年薪,常住终南山,却不重视身心修炼,企图用环境的改变来净化心灵,这样的行为着实可笑。如果一味的追求山野生活,而不安顿好自己狂躁的灵魂,隐居也无济于事。

    只要注重心灵的修养,即使不去瓦尔登湖畔,结庐在人境,也能够心远地自偏。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1.

    2.张华.经验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教育出版社,2002.

    4.D·A·库伯.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

    上海:华东师范学出版社,2008.

    5.王栋生.培养学生自觉修改的意识[J].语文学习,2011(4).

    6.韩宝江.高中语文微写作教学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15(6).

                  
    上一篇: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 语文教师的文本阅读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四川省巴中中学 主办单位:四川省巴中中学 中文域名:四川省巴中中学.公益 地址:巴中市巴州区八角楼街2号 电话:0827-5222086 本站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建立镜像、违者必究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16位以上色彩浏览 蜀ICP备16017479号-1

    后台管理登录